第101章 索讨叛将

作品:《西夏风云

    宋朝的麟州和府州地处黄河西岸,山川曲折环绕五六百里,原本是宋朝蕃、

    汉民众种植庄稼的地方。自西夏多次出兵杀掠,居民大都逃往外地,只有三千多户散居在黄河东岸,为范仲淹招还。堡寨多数被毁,剩下的堡寨,只有少数有宋

    军驻守,有道路通往麟州和府州。

    李元昊得知情况,派遣夏军越过宋夏边界,直逼屈野水东岸,占领宋朝的广大土地。

    宋朝麟州指挥使魏智见夏军越来越猖獗,无视宋军的存在,就引兵驱赶。夏军人数少,见宋军来了,只得撤退。

    李元昊得报,立即派房当皆雄率五千军兵,屯于屈野水西岸夏境内,以为支援。夏军再次越界,侵占宋朝的土地。

    魏智领军阻拦。夏军遂向宋军进攻,宋军迎战。房当皆雄得到快马的报告,遂即率军驰往,将宋军包围。宋军见夏军大队人马来到,吓得纷纷逃跑。魏智无法组织迎战,率少数军兵奋战,因寡不敌众,被生擒。

    逃回麟州的士兵向知州禀报,知州张继勋立即带领大军来救。

    房当皆雄远远地望见宋军来了,急命撤军。夏军押着战俘回师。有的战俘见宋军来救,故意拖延不走。

    房当皆雄立即下令:“众军听令:将魏智绑在马背上,其他战俘全部处死。”

    战俘一听,撒腿往前跑,以免被杀。夏军得到命令,不管拖延的和不拖延的,一律刀砍枪刺,将宋军战俘全部杀光。夏军押着魏智,快马加鞭退回夏界。

    宋夏签订和约以后,西夏境内的蕃、汉部族多有逃往宋境的。按照和约的规定,所在两边投奔的蕃、汉人户,两不相还。

    李元昊见逃往宋境的民众多于逃往夏境的,他不甘心这种局面,想索回逃户。派杨守素到保安军,索还内附宋朝的军民。

    延州府得到保安军的呈文,立即向朝廷上表。宋仁宗下诏保安军陪同夏使到延州府,以签订和约的誓表宣谕。

    杨守素来到延州府,延州府接待官员拿出誓表向他宣读。

    杨守素自知理亏,不再索要内附的人户,提出:“黄族军主黄移都等四十九人投向朝廷,他们应当归还西夏。”

    接待官员道:“容调查清楚,再回复。”

    延州府立即调查黄移都内附事件。黄移都知道被索回西夏定被诛杀,对延州官员道:“我族宁愿死在汉界,也不愿回西夏。”命令全族拿起刀枪,随时迎击夏军的报复。

    延州官员见黄移都等族不愿回去,就想出一个推诿的妙计。于是对杨守素道:“移都等来投,在朝廷未降和约之前,恐不宜遣还,这有违誓言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没办法,只得两手空空地回去了。

    杨守素向李元昊禀报了出使延州的情况。

    李元昊一听就来气了,“大宋朝怎么颠倒黑白,黄移都明明是和约订立之后逃到宋界的,怎么变成了和约之前的事了呢?!”

    杨守素回道:“陛下,宋朝能颠倒黑白,我大夏也能黑白颠倒。”

    “好,就按你的计策办。”李元昊道:“你准备好,就去汴梁,不去延州府了,跟他们说不出个理来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带着上表和地图去了汴京,在朝堂献上西夏的卧贵庞、吴移、已布等城寨九处,然后启奏:“微臣启奏陛下,我主为表忠于朝廷,特献西夏城寨九处。并启禀陛下,请遣返越界到朝廷地界的蕃族四百余户。”

    贾昌朝出班奏道:“据臣所知,西夏所献九城寨,乃我朝之地,是以西夏语

    呼其名,以乱我视听。夏使所言越界蕃族四百户,也是原在我界内不当遣还的部族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问杨守素:“夏使,可听见宰辅之言?”

    “臣听到了。”杨守素明知自己的移花接木之计被识破,也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宋仁宗道:“趁夏使在朝,朕令增设誓条:自今日始,再有过界者,虽是原来的边户,也不得容纳,其缘边封界,只以和约所载为定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带着使团一干人等晓行夜宿,冒雪迎风,不辞辛苦地行进在回去途的路上。一个多月后,冬去春来,回到兴庆府。

    杨守素顾不得回家换装,立即进宫向李元昊禀报出使京城之行的情况。

    李元昊听完道:“朝廷也大有人在,不可轻视。朕记得父皇在世时,因灾向朝廷要粮,不知是哪个臣子出的主意,不说不给,却让父皇派人去东京汴梁取粮。其路途遥远,人员车马费用太大,还不如不要了。”

    “臣也记得这件事。”杨守素又奏:“宋仁宗下诏增设誓约条款,下诏之日起,再有过界者,不得容纳,边界线以誓约中所确定为准。”

    李元昊点点头,“朕知道了,今后你要多主意边界的情况,不要让朝廷钻了空子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躬身:“臣领旨。”

    李元昊看看杨守素:“爱卿风餐露宿,饱经风雪,风尘未洗就来禀报,精神可嘉。请回府吧,好生休息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再次躬身施礼:“臣谢陛下厚爱,这是臣的职责。”

    君臣二人正说话间,侍臣急急忙忙进殿,禀奏:“报陛下,静塞军司紧急上表,并言:‘蕃官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,为环庆经略司招诱,已于前日越境内降宋朝’。”

    李元昊和杨守素一听,立即火冒三丈,不等李元昊发话,杨守素道:“宋朝边将不遵守誓约和宋仁宗的诏旨,又诱我边将叛逃,臣立即启程进京,誓将叛逃者讨回归案。”

    李元昊道:“爱卿刚刚回来,风尘仆仆,车殆马乏,先回府休息几日不迟。事有事在,大宋朝抵赖不了。”

    宋庆历六年(公元1046年)五月,京师汴梁地区暴雨如注,京畿路很多地方受了水灾。洪水刚刚退去,又发生地震,百姓房屋倒塌无数。

    朝廷之上,君臣正在议事。

    贾昌朝启奏:“大宋自先皇立国,每以恤民为要务,累朝相承。凡无名苛捐杂税,常加革除。一遇洪旱地震等灾害,均减免税赋。臣启皇上,京畿路诸府县先遭水灾后遇地震,当除本年的税赋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道:“准奏,诏开封府,免今年税赋;核准受灾情况,重灾者由府库支取钱粮救济。”

    枢密副使庞籍启奏:“自陕西、河东用兵以来,税赋增加,民不堪受。臣自陕西归朝,深感民之困苦。臣启皇上,减陕西与河东民赋,以养于民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想想,下旨:“今西夏归顺,战事多减。令陕西、河东诸路转运使,罢除用兵所加赋税。今后不得复加。”

    枢密直学士文彦博启奏:“陕西、河东诸路招讨使原为征讨西夏所设,今西

    夏归附朝廷,其职已不适时宜。臣启皇上罢除。”

    庞籍奏道:“臣附议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看看二人,下旨:“准,罢除陕西、河东诸路招讨使,其职官员等朝廷议定后再行调遣。”

    通事太监进殿:“启禀陛下,西夏使臣杨守素觐见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感到有些意外,对群臣道:“夏使离去刚过三月,怎么又来了?”

    文彦博回奏:“以臣揣度,夏使复来,当为归附边民之事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点头,抬抬手,“宣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进殿,三呼万岁,朝仪已毕,退到西廊站定。

    宋仁宗对他道:“贵使前脚离朝,后脚进殿,可谓脚步迅捷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走到殿前,躬身回奏:“非是臣脚步迅捷,从西夏到京师,往来三月有余,如无要事,不敢枉登天阙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问:“有何要事?”

    杨守素奏道:“前次微臣来朝商议两边归附边民之事,陛下曾下旨:‘增设誓条,再有过界者,虽是原来的边户,也不得容纳。’新誓议文本业已送达西夏,臣想边缘官府大吏也收到了。臣回道西夏,即得报蕃官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,为环庆经略司招诱归降朝廷。臣特奉我主之命,前来索讨归附朝廷的浪瞎等人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一听,心中疑惑,道:“朕尚未得到呈报。”

    这时,文彦博再出班启奏:“臣启陛下,臣已有本奏浪瞎归附朝廷,没等上本,皇上即宣夏使觐见,本奏只在臣手中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道:“呈上来。”

    太监走下高台,来到文彦博面前,将奏本取走,回来放在龙案上。

    宋仁宗打开奏本御览,看完对杨守素道:“各地发生事件,需逐级上报,时间缓慢了些。现在,朕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心里言:大宋朝有什么大事,都是十万火急快报飞送朝廷。我都来回走三个多月了,朝廷才上报皇上。不管怎么说,皇上知道了,看他如何处理。

    于是,杨守素又启奏:“臣启皇上,按照誓约遣返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。”

    宋仁宗心里本不愿意遣返,但金口玉言说出去了,又在和议文本中增加誓约,不能违反,只得忍痛割爱。于是对杨守素道:“按誓约规定,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,遣返西夏。”

    杨守素立即跪倒磕头,“谢陛下隆恩,天朝果有信誉。”

    宋朝将浪瞎等人都夹上枷锁,派大军押送。

    杨守素等使团人员紧紧跟随,监督遣返,并派人火速回去禀报。宋军将遣返人员押送到宥州,交割给杨守素。李元昊已派使臣在宥州等待。杨守素见诏书,命夏军将浪瞎等人关押。第二天,将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全部处死,枭首悬于边界之上。

    此事震动宋夏,宋朝痛惜,西夏颤栗。有意叛夏投宋的人大惊……

    梦笔阁免费小说阅读_www.mengbige.com